荀爽之后是蔡邕,蔡邕之后是……
所谓联句,也就象是现在这样一个接着一个,每人一句,而自荀爽的第三句开始,每一句除了要承上,还有可能要启下,甚或还要贯通全文。
或许正如王允所说那样,吕布的第二句几乎为全篇奠定了一个基调,所以后面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点来作,其实吕布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那个句子里有什么所谓意境,显然他还不到现场大多数人的文化层次,刚才那一首似乎更多是蔡邕“吹”出来地,不过这不妨碍他多少听出了后面的意思。
连续下去如果通篇读下来的话,其实和荀爽刚才的那首诗有些类似,表面上描述的是宴会现场的一些景象,宾客、美酒和佳肴,载歌载舞、声色犬马,而且看上去就是平铺直叙地在进行着描述,中间几乎没有什么波折,但如果仔细读下去,在由浅入深之后,便能觉察出那平静之中的一抹真实、一道艳丽——于宴会当中,有众生百态、也可能有世态炎凉,看似描述平淡,其实里面仍有一定的感情基础,甚至有几名朝臣忍不住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叹息、质问,虽然很婉转,但吕布还是能够听得出来,那里面有对朝廷的叹息、权臣的痛恨,以及对未来的希冀。
而每当有什么好句子出来,便会引来一片喝彩声,还有蔡邕、荀爽乃至王允等德高望重、才学渊博之人都会亲自予以点评,或者互相比谈,场面一度十分热烈,情绪表达更是十分真实。
想也难怪,这样的场合可谓难得一有,群情激涌之下,再加上先前都喝了些酒,有了些醉意,再加上有王允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,平日里无法或者不敢表现出来的情绪这个时候全都爆发出来。
不过这些人在文坛、朝堂各有成就,自身自然也有自己的理智,能够克制住自己,所以这些含着这样那样情绪的句子都只是“稍纵即逝”,前一句是这样,后一句可能又变成其他的意思,并没有让某一种情绪一直沿袭下去,毕竟一来各人有个人的看法,而且表达方式也不一样,不可能让不同的人作出同样的诗句来;二来或许也是因为吕布、蔡邕他们也在,让人多少有些顾忌而没有那么放肆。
不知为什么,吕布突然觉得在座这些文人大臣们似乎有些可怜,但他们也很可敬,不过吕布知道自己或许和他们不是一路人,有时候就是必须硬起心肠做出一些选择地,他只是暗自叹息一声,就像是在做着某种告别。
“奉先……”这次打断了吕布思绪地,却是坐在他身边的朱儁正用胳膊肘轻轻蹭了蹭他,低声叫了他一声。
“嗯?”
“奉先,你方才那句、清酒妙谈互有闻,不知有何出处啊?”
吕布看了他一眼,却听出了他话中的一些意思,想了想也低声道:“有啊,出自一首诗,一一年十二月三日会友有感……”
朱儁低眉思绪了片刻,尴尬道:“儁怎么没听说过这……是何人所作?”
吕布忍不住翻翻白眼,心说你没听过那才正常,这根本就不是“这个时代的诗”。
刚才朱儁也对了一句,虽然最后也勉强过关了,但吕布也能够听得出来不是很好,而且还是因为在比较前面没什么对比,所以也没人说什么,不过要考虑到他的身份,本来就是不擅长这个地,却也能够理解。
而此刻吕布也多少能理解朱儁那样问自己的想法,毕竟同为武将,他还是前辈,而且一向号称文武双全,但在这种场合,却好像要被吕布比下去了一般,心里多少有些不服输,在吕布看来倒显得有些“老顽童”了。
虽然正式会面就这一次,但片刻之间吕布对朱儁的观感也算不坏,现在虽觉得他对这些小事未免有些较真,却也不失真实,不过这样倒也难怪当初他立下大功刘宏却也没有重用他了,或者做将军可以,但做官做人处事就有些不是那么妥当了。